写在前面:甘油(学名丙三醇,分子式C3H8O3,分子量≈92),作为皂化反应的产物之一,因为“甘油容易吸潮”,“甘油可以保湿”,常常为手工皂制作者们津津乐道,不但可以用来跟工业制皂对比得出两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结论,还能在皂遇到状况时搬来做“挡箭牌”。所以,就有了一些江湖上广为流传的隔壁老王们的声音。
【隔壁老王说甘油】
①梅雨季节皂会吸潮,湿哒哒的,是因为手工皂里面保留了全部的甘油,甘油会吸潮……
②手工皂里面大约含有20-25%的甘油……
③好的做皂工艺(比如,搅拌和保温给力)可以收集到更多甘油,并且骄傲的看到甘油在皂的表面肆≈意≈流≈淌……
最后这个隔壁老王的言论因为实在经典至极,经典到除了刷新了我对皂坑隔壁老王们言论的认知高度,还直接让我有了好好记录他们的起心动念,并且这念头极其强烈坚定。
【下次若遇到隔壁老王这么说,你可以这么试着跟TA聊聊天儿】
①理论上,椰子油纯皂的甘油含量最多,为何不吸潮咧?(关于吸潮原因会另行文分析)
②为什么?(配个呆萌好学的打破砂锅的表情最好)
③@#¥%&……@*#¥@(拍手称赞,最好膜拜,末了记得捡起地上的眼镜碎片和下巴)

===皂化不弄人·真相分界线===

首先,看回皂化反应的真相。广义的皂化反应,是指酯+碱=羧酸盐+醇狭义的皂化反应,指的是我们做皂用到的皂化反应,是指油脂+氢氧化钠/钾=脂肪酸盐+丙三醇(甘油)。油脂,由无数个油分子组成,每1个油分子包含3个脂肪酸和1个甘油分子,因此也叫做三酸甘油酯。皂化反应发生时,1个油分子需要和3个碱分子碰撞,生成3个皂分子和1个甘油分子,即:
1油+3碱=3皂+1甘油
假如,“油”是“男人”,“碱”是“女人”,“皂”是“宝宝”,“甘油”是“三好家庭奖金”,那么,在这个叫做“皂化”的王国里,一个男人这一生如果可以跟三个女人结婚,并生下三个宝宝,就可以得到92块钱的“三好家庭奖金”。

硬脂酸甘油酯为例,来看皂化反应的方程式:

顺便计算1个硬脂酸甘油酯分子的皂化反应中会产生甘油的比例:
(化学元素相对质量备注:C=12 H=1 O=16 Na=23 K=39)
(297+296+297)+3*40 → 3*306 + 92
甘油占比计算结果:
92/(918+92)*100%=9.1%

所以,一块全部是硬脂酸甘油酯做成的皂,会生成的甘油比例仅仅是9.1%。
既然油脂不可能只有单一种脂肪酸构成,那么我们选择理论上生成甘油比例最高的油脂——椰子油来进一步计算。
首先来看【椰子油】的脂肪酸组成%:(不皂化物约0.3%)
己酸(分子量≈116) 0.2-2.0
辛酸(分子量≈144)   4.5-9.7
癸酸 (分子量≈172) 4.5-10.0
月桂酸(分子量≈200) 45-51
豆蔻酸(分子量≈228) 13-18
棕榈酸(分子量≈256) 7-9
硬脂酸(分子量≈284) 1-3
油酸(分子量≈282)  5-8.3
亚油酸(分子量≈280) 1.0-2.6
椰子油脂肪酸平均分子量约为:196—217
根据皂化反应方程式:1油+3碱=3皂+1甘油
①按196计算:196*3+3*40=3皂+92甘油占比计算结果:92/(196*3+3*40)*100%=12.99%
②按217计算:217*3+3*40=3皂+92
甘油占比计算结果:92/(217*3+3*40)*100%=11.93%
——若再进一步考虑水相的对该浓度的稀释,则该占比会更低。
——其他油脂中甘油的占比只会低于这个数值。
——同样,若是钾皂,钾元素质量为39,比钠(23)高,该占比会更低。
如此,甘油,在一块皂中肆意流淌的可能性不大。
隔壁老王,承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