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面:
皂粉,因为是白色的,也常常被做皂的人叫做“白粉”,台湾地区也有“皂碱”的叫法。。
手工皂的论坛和社团中,常见有人po图说皂粉简直像鬼魅一样,如影随形,然后就会看见成群的“隔壁老王”争相出来说皂粉……
【隔壁老王说皂粉】
①皂粉,没事啊,修掉就好咯,不影响使用……
②皂粉,白白的,很可爱啊……
③皂粉,用蒸汽熨斗吹一下就好咯,不过过几天又会出现呢……
④皂粉,没事的,我做的每块皂都会有皂粉,很正常啊……
⑤皂粉,保温就是会这样,不保温就没事啦……

皂化不弄人·真相分界线
首先还是看回皂化反应本身
1油+3碱===3皂+1甘油
在皂化反应过程中,1个油脂分子需要与3个碱分子发生充分皂化反应,为了让皂更温和些,我们常常会在称量的时候,刻意减碱,打破油脂和碱1:3的比例关系,而让碱分子处于“不够”的状态。这样理论上,若皂化反应充分,所有的碱分子都会参与并完成皂化反应,最后的生成物中除了皂分子和甘油分子,还有少量的游离脂肪酸和水。可是,实际打皂的过程,皂化反应并不会如理论计算一般会100%的完成,所以,在皂化反应的生成物中还会有游离碱的存在,这样,一系列因为皂化反应不够充分的问题就来了。。。
一、游离碱,也就是那些没有参与皂化反应的NaOH,当与空气接触时,①潮解:NaOH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让皂变得粘粘的,甚至严重时形成水珠,这才是皂会吸潮的原因,并不是如隔壁老王说的是因为甘油。有心的人会发现,做皂称量碱的时候,若不小心把碱粒撒到桌子上,过一会儿再去收拾时,就会发现碱粒已经变成湿漉漉的水滴状,碱的吸水性强大并迅速。
二、变质:NaOH会与CO2反应生成Na2CO3,方程式为:
2NaOH + CO₂ = Na₂CO₃ + H₂O
若CO2过量并且持续通入,则会进一步就反应生成NaHCO₃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小苏打”,方程式为:
Na₂CO₃ + CO₂ + H₂O = 2NaHCO₃
空气干燥时,NaHCO₃会析出白色粉末,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“皂粉”。NaHCO₃呈弱碱性,所以有些出过皂粉的皂测试pH值时,并不会很高就是这个道理。
综上,出现皂粉最根本的原因是:皂化反应不充分,游离碱残留过多。但是看得见皂粉的条件需要空气足够干燥,所以,常常听到空气干燥的北方皂友抱怨皂爱出皂粉,而南方皂友则被皂爱出水困扰。可以肯定的是,出水的皂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一定会出皂粉,而出皂粉的皂,在湿度大的天气里,皂粉会消失不见。梅雨季节时,我曾寄送一批皂样给在上海的皂友,拜托她帮我一起观察,在我这里出模时出过一点点皂粉的一块米糠皂,在上海的梅雨天里反而看上去完好。
另外,液体皂也是一样的道理,皂糊在湿度大的环境会吸潮变得软粘,在干燥的环境下会析出白色粉末状结晶,都是因为皂化反应不够充分,游离碱残留过多所致。
如果游离碱已经多到能让肉眼轻而易见,那么用这样的皂来清洁,想必负担多多了,绝不是“没事,修掉就好咯”这么简单哦。。
隔壁老王,承让!